用意不用力 ~ 各家爭鳴

逍遙山人 鞠躬整理 初稿: 8-14-2014 修訂: 12-12-2021

本稿共有七篇短文。前六篇摘自網絡, 第七篇乃逍遙山人草撰。針對楊澄甫宗師的 “用意不用力” 。發表了各家的看法。


前言: 楊澄甫宗師的太極拳十要, 有九要不難瞭解。唯獨用意不用力一項, 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眾說紛紜, 莫衷一是。有見如此, 逍遙山人特從網絡, 選取了六篇主旨文章。摘出針對 “用意不用力” 的文句, 供讀者們参考。最後, 逍遙山人也提出了一些個人管見, 以求教於海內外方家。


第一篇 [http://city.udn.com/60471/4931791]

摘自《太極拳: 一種動禪。作者:大醫禪師2013年。》

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本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發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


第二篇 [百度網]

“用意不用力”是傳統太極拳的一種修煉方法。楊澄甫在《太極拳十要》指出“用意不用力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首先“用意不用力”的“力”並不是物理概念的力,“用意不用力”的“力”是指太極拳練習中的拙勁;其次“用意不用力”的“意”是修練太極拳時“以意運氣,以氣運身”的“意”。 “用意不用力”是指修練太極拳時“以意運氣,以氣運身”而不使有分毫之拙勁。


第三篇 [太極養生網+痞客邦]

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內涵作者:蔡文曉

“用意不用力”,作為太極拳的一般原則應該說是正確的,由於這一原則的內涵與字面意義有較大差別,且其本身也有一定的適用時間和範圍,對太極拳初習者來說,掌握起來十分困難,甚至產生誤解,走了彎路。為正確理解“用意不用力”的內涵,試從三個方面論述。

一、用意不用力的內涵

用意,是容易理解的。要求每一動作、每一套路,自始至終都要在“意”的指揮下運行。 “不用力”顯然是相對的說法,世界上沒有不用力的動作。動作的完成若無肌肉的收縮是不行的,不用力則無法出拳,甚至無法支撐身體。它的含義是:一是不用拙力,二是少用力氣。就推手及散打講,不用力是指相互接觸時作用力要達到最小。

二、用意不用力的練習方法

我以為用意不用力,是一種手段,是一種練拳方法,但絕非練拳目的。

(1)注意力要集中,靜下來。

(2)放鬆,不用拙力。

(3)把技巧練好,才能達到剛柔相濟,進而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

 三、用意不用力的階段性

用意不用力也有其階段性:

(1)學拳之初,只求打好拳架。此時的動作還多用拙力僵力,強調松靜自然。

(2)習拳熟練之後,就逐漸轉移到勁力運用方面及有關的想像上。用意念引導動作。技巧也逐漸熟練。這時,拙勁已除,輕靈變化,圓轉自如、合乎拳法,則小力必勝大力。此階段可稱為用意不用力。

(3)到了更高層次,應是“不用意不用力”。 “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此為習拳者夢寐以求的“神明”階段了。


第四篇 [中國太極拳網]

從“用意不用力”談起。 原作者: 喻承鏞

打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那就必須做到“松”和“柔”。但這裡所謂的“松”和“柔”,並不是要你軟弱無力”。太極拳裡所謂的“松”,是指思想意識以及全身各個部位都要放鬆,要做到“鬆而不懈”;所謂“柔”,也不是軟而無力,而是指太極拳的所有動作,都要做得柔和。所謂“用意不用力”的真正含義,並不是說可以完全不用力,而是說不能用“拙力”,要用“活力”。所謂“拙力”,就是僵硬之力;所謂“活力”,則是不僵不滯的“圓活之力”。《太極拳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力由脊發,步隨身換”。如果說練太極拳可以完全不用力,那又何以談到“力由脊發”呢?而對太極拳“用意不用力”這一鍛煉要領產生誤解的根本原因,則正是在於沒有搞清太極拳中的“拙力”與“活力”之間的根本區別。


第五篇 [論太極拳-用意不用力-淺釋http://zeusray.myweb.hinet.net/tai-chi/doc/ism.htm]

“用意不用力”,這句話其實是很堪玩味的。因為無論是哪一種運動,靠的都是肌肉的操作,而肌肉的操作就須“用力”。即使太極拳強調的是“氣”是“意”,但作用在身體之外,就是得“用力”。此外,我們都知道力量的發揮來自肌肉的收縮,而肌肉的收縮憑的是大腦意念的傳送。“意”與“力”只能是主從的關係,不是對立的關係,因此,用力不用意在現實上是不存在的。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有“用意不用力”這種說法呢?

探討到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要先釐清,這裡所指的“力”是什麼?

向逵所著的《拳術》一書中,曾提出力與勁的分別:“陷於肩背者謂之力。能條達於四肢者謂之勁。”力是局部的,而勁是整體的。一般人在動用身體的肌肉時,往往只注意到所需使用的部份肌肉,卻沒想到其他部份的肌肉會對這部份的肌肉造成牽扯的作用,從而抵消所能產生的力量,也因此,力量的發揮極其有限。

所謂“用意不用力”指的是走架練拳時必須不用拙力(就是局部的力),用意識引導動作,把全身的力量集中在一點爆發出來。用力而不覺其用力,讓力量的走向由腳底而起,經踝,膝,胯,到達丹田(一說:命門),再傳到肩,肘,腕,然後發出。也就是“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

“極柔軟而後極堅剛”,用意不用力並不只是為了柔,也是為了那極柔之下的極堅剛。鬆透了所發出的勁道才是真正的勁道。


第六篇 [感悟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 耿向林, 2013 ~ 中囯武朮在綫~太極拳的論壇]

“用意不用力”是拳經中最經典的閃光語言,用字不多,含金量極高,是太極拳先輩心血的結晶。它指明了修煉太極拳的正確道路,說出了行拳中的根本要領和方法。 “用意不用力”是化僵為柔,減外力生內勁,改變人們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動則必然用力舊習慣的唯一途徑,是培養內動帶外動的根本方法。捨此永遠達不到太極拳空靈的高級階段。

回顧自己練拳和教拳的實踐以及接觸許多太極拳習練者,“用意不用力”雖然已成為人們的口頭禪,但真正做到確實很不容易。為什麼?因為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動則用力的惰性習慣是很難改變的。只要有動的需要,不用動腦思考如何用力,肢體會條件反射型的自動出力,倒是順乎自然的“用力不用意”,與練太極拳的要求恰好相反,要糾正這種用力習慣,必須需要較長時間,經過不懈的努力才能做到,所以,“用意不用力”不僅是學拳開始就強調的要領,而且要貫穿整個太極拳修煉過程。初學就不用力是根本做不到的,只能是樹立不用力的指導思想,隨著修煉時間的延長,逐步減少用力,太極功夫就會不斷增長。因此,如果行拳走架做不到不用力,不能著急,否則適得其反,更不能知難而退,半途而廢,真正做到不用力是需要一個較長過程的。當然,過程長短因人而不同,應該力爭縮短這個過程。

如何盡量縮短這個過程呢?就是要充分發揮“用意”的作用。拳經云“意氣君來骨肉臣”,要充分發揮意的統帥作用,才能逐步減少用力。怎樣發揮“用意”的作用呢?一句話,要把“用意”貫穿學拳、修拳的全過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本文僅就用意克服用力而言,不涉及其他方面的用意):

一是用意念控制肌肉用力。意念要時刻監督全身運動時的狀態,及時發現習慣性的不自覺用力的情況,尤其手、肩等易於用力的部位,哪個部位用力了,肌肉僵硬了,馬上督促放鬆,這樣一次次督促,一次次改正,久而久之,僵力越來越少,這就是太極拳的減法修煉,逐步減少人的自然本力,就會逐步改變動則必然用力的舊習慣,養成太極拳需要的不用力的新習慣。

二是用意念引導筋腱放鬆、放長。因為意念能夠支配形體活動,所以意想筋腱放長,筋腱會自然伸展,例如意想肩關節放鬆、放長,自己試一試,不要用力,只是用意念指揮肩部慢慢向外長出,就會有明顯的膨脹放大的感覺。如此使全身關節腔加大,膨鬆,筋骨膨鬆了,就會少用力乃至不用力。

三是用意念引導,培養出太極拳需要的內勁。有人會問,不用力,行拳是如何動起來的呢?太極拳的不用力是指不用未經修煉的僵力、拙力,減掉了僵力,要逐步生出有彈性的內勁,這叫換勁。在逐步控制並減少用力的情況下,同時要耐心培養內勁的生成,而內勁的生成就是用意的結果。那麼意念是如何用的呢?首先是意在動先。每逢要動,意念先動,意念要引領動的方向;其次是意到動的部位,刺激該部位有反應;再是督促該部位由里向外有目的的動起來,當然需要多次的反复,細心地找感覺。例如手臂前伸,梢節手要按意的指示有前伸之意,中節肘部要有同步跟進之意,根節肩部要用意放大,膨脹前催。三節之動是在意念的引導下同時進行的,而且不是單靠肌肉的力量伸出去的,主要是在肩部意領放大,內氣膨脹,意氣催動手臂前伸,整條手臂是在意念的引導下,一節節放長,慢慢長出去的,就像小樹的生長(為了說明問題,此處僅就手臂而言,不涉及腰胯整體)。這就是意到氣到、氣到形動、形動勁生。這種勁是在意念引導下由里邊生出來的,因此叫內勁。內勁與單靠肌肉伸縮產生的力是截然不同的,意念導引手臂伸出,肌肉筋腱是鬆的,沒有修煉的人伸出手臂的過程肌肉是緊的。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目的就是要練出內勁。內勁是柔軟有彈性的,柔中有剛的,是變化靈活的。而自然人的力是僵硬的,死板不靈活的。之所以練太極叫修太極,就是要把力修掉,換成勁,這是一個漫長的用意不用力的修煉過程。太極人追求的就是通過這個過程,由松到通,由通到空,逐步到達太極拳的高級階段。修煉出上乘功夫,才能做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用意不用力”就是練出這種功夫的唯一途徑。 “太極拳主要的不是肢體運動,而是心理運動,意氣運動”,也是指此而言。

在修煉“用意不用力”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一個問題,就是用意不可太重,用意太重了,就像強迫身體某個部位做動作,該部位也會出現僵硬狀態。要克服這一現象,首先要把心放鬆、放平靜,意是心生的,心靜才能意和,懷著有意練功,無意成功的心態,輕輕鬆松,意就會平和自然地引導形體慢慢做出動作。因此修煉者必須克服急於求成的心理狀態,功到自然成。


第七篇 [淺談用意不用力。逍遙山人撰。初稿: 8-14-2014. 修訂:12-12-2021]

[意]  與 [力] 是既獨立又相依, 既相似又不同的两個概念。它們都是抽象的, 看不見的現象。意可以影響力但不能取代。換言之, 人不可能只用意而不用力去完成打拳的動作。讓我們將[意] 暫且放下。現在來討論 [不用力] 的問題。根据牛頓運動定理, 靜止的物体若不受外力, 則不可能動起來。要動就要有力的作用。太極拳是一項運動。對象是人体。人体的動必不可能違反牛頓運動定理。所以, 打太極拳不可能不用力。茲以盤架子走套路為例: 若有人堅持用意可以打拳,  那麼就請他站好預備式,  進入無極態,  文風不動, 然後看他如何單憑[意想]將其双臂向前浮起來。

那麽, 楊澄甫宗師的 [不用力], 又作何解釋呢? 我們猜, 不用力是不直接用力, 不主動用力。因為直接或主動產生的力, 必然來自肌肉收縮。如此, 用力與放松衝突。 不可取。關於這一點。在推手方面。比較容易理解。因為推手歸根究底要被動。但是, 即使推手, 也不太可能絕對的不用力。有道是, “四兩拔千斤”。這四兩也是力。對嗎?當然, 大部分的力, 要從對方借過來。這就是力從人借。楊澄甫宗師的[用意],  可能有兩種含義。在推手方面, 指的是聽勁。在盤拳走架方面,  指的是意領形隨。意領形隨的功夫, 與放鬆的功夫成正比。意領形隨功夫越高, 放鬆的功夫也越高。放鬆功夫高了, 就可以透過沉浮,  向地借力了。這就是力從地借。

因此我們可以概括的說, 太極拳力從何來? 曰: [力從地借, 力從人借]。太極拳所需要的力, 都是間接的和被動的。這樣的力不是經由收縮肌肉的。獨自練拳架套路時, 招招式式所需的力都從地借。推手較技時, 所需的力主要應從人借(借其千斤力還過去); 若有必要亦可同時從地借(只借四兩力加上去)。

大凡學過一點推手的人, 都知道力從人借的道理。例如舍己從人, 引進落空, 粘黏連随不丟頂等等要訣, 都是為力從人借而服務的。都是要求我不要主動發力的。唯獨[力從地借]一則, 比較新奇。 在此, 要向王壯弘宗師及其水性太極拳的門人, 致以謙誠的敬禮。因為他們在一貫的強調 “力從人借, 力從地借” 的重要。

由於地心引力的作用, 我只要一站, 就有勢。就有勢能。我若不動, 我的勢能取決於我的質量與我的重心。一般身材均勻的人, 其重心在小腹某一點。我若曲膝下蹲, 我的重心乃下降, 造成我的勢能減少了。依物理學之古典力學原理: 能量是不滅的。那麼我那因下蹲而失去的勢能去了哪裡? 因為能量是可以互換的。再者, 我双足是貼地的。所以地表感受到我用勢能來撞它了。

牛頓反作用定理曰: [有一作用, 必有一反作用]。於是我脚板壓地, 地必反彈。如果撞地的不是我的身体, 而是一粒小球。那麼, 小球下落失去的勢能, 是不是被地面反彈成動能呢? 是的, 此動能會將小球拋回空中。略去阻力的話, 小球又會回升到原來的高度而重新擁有勢能。不是嗎? 另外, 水庫蓄水, 下放發電。也是一樣的原理。就不再詳細解釋了。依此類推, 我以沉重量降落地面。它必反彈。我若能借到這個反彈的作用, 不就可以行拳走架了嗎?君不見, 古典力學亦有公式可證乎:

式中U是勢能, x是距離, F是力。負號代表反向作用之意。所以, 地表受壓後有反作用力。我們可稱之為反彈力。 上面的式子, 可參閱: : “Force and Potential Energy”, an article via Professor Dina Zhabinskaya, Physics at UC Davis。

然而, 我們一般人, 功夫不夠高。不容易感覺到地面作用於我們脚板的反彈力。 因為, 此力很快就被我們僵化的双腿消化掉了。所以太極高人要我們練習放松, 放松, 再放松。還要松透, 還要松到空及松到通。只有如此, 那一股反彈力才能够在吾人肢体中傳遞, 才能為我們所用, 才能支援打拳的動作。君不見拳經曰: [其根在脚, 發於腿, 主宰於腰, 形於手指] 乎?

最後,  談一談用意不用力, 如何執行。逍遙山人認為要徹底做到用意不用力是極其艱難的。要經過漫長的修練過程。現就個人所知, 略書一二。 暫以盤架式走套路為討論對象。不涉及推手的範圍。 兹將要領列述如下。 山人功力不高, 以下的觀點, 可能極度幼稚, 或者犯錯。暫且作為引玉之拋磚吧:

1.      意領形隨,  內外相合。 意不動則形不動,  意在形先。 意圈大於形圈;  藏形於意圈之內。

2.      用意要淡, 要用文火。

3.      要學會用意去想螺旋上升及螺旋下降。螺旋上升有如龍捲風。螺旋下降則如深海旋渦。

4.      螺旋上升及螺旋下降應該同步運作。 有如鋼鑽在厚木板上打孔。 鑽頭往裏走, 而木屑往外同步浮出來。 謂之上下相隨,  或曰有下必有上。

5.      螺旋上升為松開, 愈升愈開圈愈大, 產生離心力; 螺旋下降為收合, 愈降愈合圈愈小, 產生向心力。

6.      離心力的實例如田徑之扔鏈球。向心力的實例如溜氷健將高速合臂單足旋圈。

Previous
Previous

太極呼吸之淺見

Next
Next

難得一見的太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