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ICS
經典拳論及內功指南
逍遙山人 鞠躬整理
古典太極拳論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虛領頂勁, 氣沉丹田。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立如平準, 活似車輪。 偏沉則隨, 雙重則滯。 陽不離陰, 陰不離陽; 陰陽相濟, 方為懂勁。 懂勁後, 愈練愈精, 默識揣摩, 漸至從心所欲。 差之毫釐, 謬以千里。 [王宗岳]
一舉動, 周身俱要輕靈, 尤須節節貫串。 氣宜鼓盪, 神宜內歛。 其根在腳, 發於腿, 主宰於腰, 行於手指, 由腳而腿而腰, 總須完整一氣。 凡此皆是意, 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 有前則有後, 有左則有右。 虛實宜分清楚。 一處自有一處虛實, 處處總有此一虛實。[武禹襄]
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 實非全然站煞,實中有虛。[李亦畬]
精神能提得起, 則無滯重之虞, 所謂頂頭懸也。 立身須中正安舒, 支撐八面。 靜如山岳, 動若江河。 往復須有折疊, 進退須有轉換。 極柔軟, 然後極堅剛。 切記,一動無有不動, 一靜無有不靜。 邁步如貓行, 運勁如抽絲。勁斷意不斷。 [武禹襄]
十三總勢莫輕視, 命意源頭在腰隙。 變轉虛實須留意, 氣遍身軀不稍滯。
刻刻留心在腰間, 腹內松淨氣騰然。 尾閭中正神貫頂, 滿身輕利頂頭懸。
入門引路須口授, 功夫無息法自修。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 [十三勢歌]
傳統陳式太極拳八個特點
1. 意氣做主。 2. 身肢放長。 3. 螺旋纏絲。 4. 上下相隨。 5. 節節貫串。 6. 相連不斷。 7. 剛柔相濟。 8. 快慢相間。 [沈家楨]
太極拳對身體各部姿勢的要求
1. 心靜用意, 身正體松。 2. 由松入柔, 柔中寓剛。 3. 弧形螺旋, 中正圓轉。 4. 源動腰脊, 勁貫四梢。 5. 三尖六合, 上下一線。 6. 虛領頂勁, 氣沉丹田。 7. 含胸拔背, 落胯塌腰。 8. 垂肩沉肘, 坐腕舒指。 9. 曲膝圓襠, 骶骨有力。 10. 眼隨手轉, 步隨身換。 11. 速度均勻, 輕沉兼備。 12. 內動外發, 呼吸協調。 13. 意動形隨, 勢完意連。 [顧留馨]
古今名師行拳口訣
無形無象,全體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 [唐朝 李道子 授秘歌]
縱放屈伸人莫知,諸靠纏繞我皆依。 [陳王廷]
心與意相守於丹田。 [鄭曼青]
磨轉心不轉。 [鄭曼青]
螺旋上升 = 龍捲風 = 離心力。 [水性太極]
螺旋下降 = 深海旋渦 = 向心力。 [水性太極]
逢力必掤,逢掤必纏,逢纏必轉,逢轉必沉。 [張志俊]
腹內似海形如潮,轉換折迭在於腰,進退起伏身要穏,上下貫串形指梢。 [田秋信]
我心能一,氣自沛然。 [熊衛]
內功修真指南
陰極生陽,陽極生陰。 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易經]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陰即是陽,陽即是陰。 [易經]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道德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
大道無為。上善若水。 [道德經]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道德經]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也。 [道德經]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道德經]
柔弱勝剛強。 [道德經]
致虛極,守靜篤。[道德經]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 [道德經]
吾道一以貫之。 [孔子]
一陰一陽之謂道。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充塞於天地之間。 [孟子]
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黃帝內經]
先天炁,後天氣,得之者,常似醉。 [崔希范 入藥鏡]
神若出,便收來,神返身中氣自回。 [張繼先 大道歌]
天宮月窟閒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 [宋 邵康節]
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 [伍柳仙宗]
運罷河車君再睡,明朝依舊接天梯。 [伍柳仙宗]
饒君聰慧過顏閔,不遇真師莫強猜。 只有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 [紫陽真人 悟真篇]
不識玄中顛倒顛,爭知火裡好栽蓮。 牽將白虎歸家養,產個明珠似月圓。 謾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 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年。 [紫陽真人 悟真篇]
萬卷丹經語總同,金舟只此是根宗。 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官。 莫怪天機都洩漏,只緣學者盡愚蒙。 若能了得詩中意,立見三清太上翁。 [紫陽真人 悟真篇]
咽津納氣是人行,有藥方能造化生。 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 [紫陽真人 悟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