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内功拳》讀後感
逍遙山人 12-18-2021
前言
章乃器先生(1897-1977)於一九二八年九月出版發行了《內功拳的科學的基礎》一書。於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再次出版, 書名改為《科學的內功拳》。時隔多年, 這本書, 現在依然能夠在北京及台北的書店買得到。由此可見, 這本書有很強盛的生命力。
此書易讀易懂。詞句淺顯生動。十分難得。章乃器先生從解釋人體疲勞入手,指出了疲勞的實質,討論了內功拳同疲勞的關係,分析了練習內功拳的幾個階段, 如 “無極”與 “太極”。他強調, 習練內功拳, 要做到意與形的合一。簡而言之, 就是意動形隨, 內外相合。全書甚長,上百頁, 約三萬字。下面是逍遙山人寫的重點摘要及讀後感。願與有緣者分享。
★章乃器先生談 [疲勞的真面目]
疲勞並不僅僅由於力的消耗。怎樣才會疲勞的呢?答案是:第一, 由於胸部的緊張, 第二, 由於不運動部分肌肉的緊張 ~ 不應有的疲勞, 第三, 由於運動部分的肌肉的緊張, 第四, 由於力的消耗 ~ 應有的疲勞。
誰都感覺得到的,快樂的時候和無目的地閒談散步的時候,胸部是閒爽的;倘使心裡懷著一種目的~一個心事,覺著一些疼痛,或者感到一種惱怒,胸部便要多少地緊張起來。因為胸部的緊張,於是肺臟的呼吸功能和心臟的收放作用,都受著壓迫。肺的呼吸變成短淺,甚至停頓;心的運動~跳動,因心房的不能完全展開,變成急促而不舒暢。呼吸的功用,在一面吸收空氣中的氧素~養氣,一面散放血內的碳素~炭氣,使污血變成新血。現在,因為呼吸的不充分,污血就不能完全漂清。同時心的收回污血放出新血的作用,因為心房運動的阻滯,變為緩慢;靜脈管內常留存過多的污血。於是,污血的鬱積,阻滯身體內一切官能新陳代謝的運動,而使全身陷於中毒的現象。中毒的現象既成,身體自然就疲勞了。
◊逍遙山人: 我原本沒有想到疲勞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還有什麼“應該有”跟“不應該有”的問題。更不知道疲勞與心肺有密切的關係。這是一個有趣的新概念。值得探索其對養生保健的影響。
★章乃器先生談 [不應有的疲勞多於應有的疲勞]
胸部的緊張能造成多量的疲勞,在一般人所謂“心焦”的時候最容易見到。除了胸部的緊張以外,還有不運動部分肌肉的無意識的緊張。這兩種緊張所造成的不應有的疲勞,雖因人而異;然而它的成分的大是無疑的。在一般人,日日受著不應有的疲勞的侵襲,而自以為當然。對於因心肺的阻礙而起的中毒作用,絲毫沒有察覺到。
◊逍遙山人: 對一般人而言, 莫說不應有的疲勞佔有很大的比例。就算是佔小的比例, 那對身體也是不好的。這一點, 非常重要。章先生指出, 不應該有的疲勞來自兩種因素。吾人應當加以注意, 並學習避免之方法。
★章乃器先生談 [內功拳和不應有疲勞]
能說明內功拳的,莫善於疲勞。只要能夠經常地解除胸部的緊張,就可以免除這種不應有的疲勞。這個方法有二種:靜的是靜坐,而動的就是內功拳。內功拳解除不應有的疲勞的方式有下列三種:第一,在靜止的時候,胸腹兩部,完全鬆馳;第二, 在動作的時候,緊張的狀態,由胸部移到腹部;第三, 免除不動作部分的無意識的緊張。
◊逍遙山人: 章先生認為, 不應該有的疲勞,主要來自於胸部的緊張。解決之道是靜坐與內功拳。暫且不談靜坐。那麼, 我們如何利用內功拳來解除行住坐臥當中所產生的緊張狀態呢?山人認為, 要用心法口訣來指導我們。不但在盤拳走架當中落實正確的方法。而且, 在不打拳的時候, 也要用心法口訣來指導我們調和心神以及擺好姿勢。比方說。虛領領勁, 含胸拔背, 鬆肩沉肘。氣沉丹田。緩節柔筋而心和調。
★章乃器先生談 [滿體鬆馳的靜止狀態~所謂“無極”]
所謂“先天”,就指初生時無思無慮的景象;所謂“後天”,就指已有思慮以後的景象。平時雖因思慮而起不可免的緊張,靜止的時候卻可以排除一切而回复無思無慮的孩提時代的滿體寬鬆的景象:這就叫做“回復先天”。這種整體鬆馳的狀態,在道書裡又叫做“無極”。此時整體鬆馳;胸部和腹部處同一鬆馳的狀態。俗語“落位”二字,有極好的意義。落位就是安於其位的意思。一般人的胃腸虛懸,就是不落位~不落在應在的地位。內功拳家的胃腸安放在腹腔之內,下面有自然的支點:這就是落在應在的地位。不但胃腸如此,身體各部分都是如此。
◊逍遙山人: 章先生將滿體鬆馳的靜止狀態定義為無極態。吾人在盤拳走架的預備式中就是要進入無極態。馮志強宗師,深知這個無極態的重要。所以他說 “練拳須從無極始, 陰陽開合認真求”。馮宗師對無極的要求, 並不是只限於套路的預備式。而是在每個式子當中, 都有一個無極。無一例外。
★章乃器先生談 [腹實胸寬的狀態~所謂“太極”]
我們在靜止的時候,可以滿體馳松,而動作的時候則不能。第一,賴有筋肉的伸縮,然後才能運動身體;第二,賴有筋肉的緊張,細胞互相壓榨,然後能發生力。所以肌肉是不能不緊張的。這個內部的緊張,是不能沒有的。我們最高的希望,是把他移到一個比較適當的部分,這就是腹部。腹部適宜於建設緊張點,有三種原因。第一,因為大小腸的質地,究竟比較心肺堅實。誰都知道肺是內臟中最脆弱的東西,而心也是最容易致病的東西。惟其如此,所以需要肋骨的保護。一面加以肋骨的保護,而一面卻使之擔任受劇烈的壓迫的緊張點,這當然是矛盾的。第二,因胸部的體積,有肋骨的限制,沒有很大的伸縮性;而腹部則純屬筋肉組織,伸縮的範圍很大。伸縮的範圍大,則雖有強烈的壓迫,亦不至於損傷。第三,腹部緊張點設立之後,變成堅實而沉重,同時胸部變成比較的輕盈而寬鬆。上輕下重,坐立因此可以格外安定,姿態因此可以格外舒適而且自然。為便於行文計,我們叫滿體鬆馳的靜止叫準備狀態,叫腹實胸寬的狀態做基礎狀態。由準備狀態進到基礎狀態,在玄學派的拳術書內,叫做“無極生太極”。 “無極”是滿體寬鬆的意思。太極是腹實胸寬的狀態。
◊逍遙山人: 章先生認為, 我們只要一開始做動作,我們就進入太極狀態。我們就應該落實腹實胸寬的要求。至於如何落實腹實胸寬的要求?各門各派都有其特殊的方法。山人認為, 最基本的要領是落實虛領頂勁, 含胸拔背, 鬆肩沉肘, 氣沉丹田, 中正安舒; 還有就是要配合腹式呼吸。如此這般, 人的重心自然落在丹田一處。自然就是上虛下實了。君若不信, 可單獨地練一下楊氏太極拳的左右分腳, 來做測試。自然會瞭如指掌。
★章乃器先生談 [向內的意識和向外的意識]
我已經說過:在基礎狀態的時候,注意於腹部。這就是說:意識使腹部緊張。我又說:在動作的時候,要注意於向外用力的受。這就是說:以意識率力。這樣,意識要同時有對外對內的兩種作用,應當如何分派呢?人的意識決不能同時供對外對內的兩種作用。俗語“心無二用”,是完全不錯的。所以對外的意識和對內的意識,是要輪流間斷運用的。方法如何呢?手向外伸的時候,意識統率著手向外;手向內收的時候,意識統率著手向內,隨意順便意識於腹部。意識、動作、呼吸的意志,術語就叫做“氣、意、力的合一”。所以,向外用力的時候,是要有“神、氣、意、力的合一” 。意識的一外一內地輪流間斷的運用,可以使意識專一而不至流於散亂。意識的內顧,是十分緊要的。倘使手向內收的時候而忘卻意識的內顧,便要使以後的動作變成無意識。
◊逍遙山人: 一般來說, 完整的太極拳應該是意氣力三合一的。若要更上一層, 那就是再加上一個神, 成為神意氣力。四者之間的關係, 有所謂 “以神馭意, 以意領氣, 以氣運力。” 的說法。神意氣力四個概念, 在古典太極拳文獻中有很多不同的描述。比方說, “由招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氣宜鼓蕩,神宜內斂”。 “內固精神, 外示安逸”。“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功夫”。 “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意氣須換得靈, 乃有圓活之趣”。 “勁斷意不斷”。
★章乃器先生談 [內功拳能強身延年的原理]
悲傷煩愁能使人易老,就因為內有胸部的緊張,造成不應有的疲勞,因而使肌肉瘦損,外有外部肌肉的無意識的緊張,造成多數的皺紋的緣故。肺的呼吸,可以使之深長:可隨意使令肺部下壓橫膈膜;更可以腹壁的壓力,使橫膈膜升降;更可因橫膈膜的上下運動而連帶運動胃臟;更可利用腹壁的壓力運動腸臟。
◊逍遙山人: 練習內功拳者, 只要認真的落實專氣致柔,放鬆入靜,及細勻深長的逆腹式呼吸等等要求。久久練之,則在保健益壽方面, 肯定會有一定收穫的。
★章乃器先生談 [性情的變換]
胸部的緊張往往是煩惱和憤怒的根原。同時,因為胸部的緊張,便有因血液循環不良而起的胸部的充血,終朝提心吊膽的人,當然就是優柔寡斷疑神見鬼的人。提心吊膽的狀態,便是胸實腹虛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之下,一切的內臟都懸掛著不落在它們的應在的位置。因為身體的主要部分的內臟的不安定,隨而起了全神經系的不安定的感覺。不安定的神經系,當然感到外界一切都不安定。內功拳家當他靜的時候,是一切自在;當他動的時候,是外動而內靜,肢體急而心不急。這種外動而內靜的工夫,是要較長的時間才能練得出來的。當然,內之所以能靜,就因為胸部的寬鬆。一個人在平時練拳的時候,遇著用力急促的動作,仍能保持著腹實胸寬的狀態,自然,以後他就能在不論何種急促的舉動保持著腹實胸寬的狀態了。內功拳家能夠經常地存意於內。
◊逍遙山人: 內功拳的效應: 總的來說, 在外就是強健肢體, 在內就是調和心性。急躁的個性, 透過潛移默化, 會變得平和。這是毫無疑問的。內功拳功力深厚的人, 能夠遇事沉著, 臨危不亂。先靜而後動,步履輕靈沉穩,不易跌倒。萬一跌倒,也因為通體松柔, 而不宜傷斷。
★章乃器先生談 [內功拳的應用]
總之,辦事的時候,要留意保持著腹實胸寬的狀態,自然就會注意到避免急迫和顧慮,就可得到事亂而心不亂,手急而心不急的工夫。所以做事的時候,取快樂的態度和奮勇的精神,是十分緊要的。總之,不論在坐、立、行、止,一舉一動,我們到處可以應用內功拳的方法,到處可以見到這種方法的效益。
◊逍遙山人: 總而言之, 有緣者, 不妨試試生活太極化。將內功拳的要領, 落實於行住坐臥當中。心與意相守於丹田。提心吊膽非吾所願。腹式呼吸細勻深長。時時刻刻控制情緒。一舉一動姿勢正確。熱愛生命活在當下。經之營之不日成之。